深圳新闻 广州新闻 东莞新闻 珠海新闻 汕头新闻 韶关新闻 佛山新闻 江门新闻 湛江新闻 潮州新闻 肇庆新闻 惠州新闻 清远新闻 中山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敢为人先百卅芳华引领教育改革新风气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敢为人先百卅芳华引领教育改革新风气

发布时间:2018-12-29 21:51:22 | 来源:未知
华附校长姚训琪。 华附在清远建立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中。 □信息时报记者 张艳 敢为人先,追求一流,崇尚卓越是融入华附人基因中的精神气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始终先行先试,在德育、教学、社会

华附校长姚训琪。

华附在清远建立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中。

□信息时报记者 张艳

  “敢为人先,追求一流,崇尚卓越”是融入华附人基因中的精神气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始终先行先试,在德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无不走在时代前列,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创新风气。

  百卅芳华薪火相传,育人弘道敢为人先。可以说,华附既有走在全国前列的底气,也有站到时代正中央的豪气,更有再当改革先锋的勇气。面对当前的新使命、新担当,华附守正出新,打造智慧校园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以信息化和特色化提升优质化,以优质化驱动集团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教育之路。

  学农二十九载 在吃苦中树立正确苦乐观

  今年10月末,华附高二的学生们来到了清远市飞来峡镇。挖红薯、摘冬瓜、铲鸡舍、当老师、打谷、放牛、除草、修路……华附学子们每天的农村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短暂的农村生活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作为理科见长的奥班竞赛学生还尝试为“学农”作文言小序:“昔有王子安登滕王阁,会宴行文,而举世惊其才;今有附中师生共赴清远,入田间,访村情,而知三农之事。”

  1989年,华附首次开展“三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所谓“三同”,既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此,华附在清远建立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中,了解农村、农业,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劳动技能,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开展小学支教等公益活动。华附的“三同”农村社会实践一做就是二十九载。华附校长姚训琪曾谈到,“学农”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苦乐观,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华附的学生未来应该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所以一定要对中国三农问题有所了解。”

  除了学农,华附还坚持学军、学工。学军,新生第一课就是军训,华附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复兴而学习的价值观。学工,现在称作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要去工厂,还要去很多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等进行学习。

  对于华附人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附中人”是学习的第一课。无论是学农,还是学工、学军,学生在“吃苦”锻炼中磨炼了坚韧的意志,培养坚毅的心理品质,这在中学阶段非常重要,也令华附人终生受用。姚训琪说:“我一直觉得学习是苦乐交织的,苦甚至比乐多。因为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身心的困难,甚至失败,这个时候要吃尽苦中苦,如果连这个苦都吃不了,你以后肯定不能成为让华附人骄傲的校友。”

  在“学农”中,学生难免因为农村条件艰苦可能面临“吃不好”“住不好”的问题,这也让部分平时对孩子宠爱有加的家长感到“心疼”。不过,这在姚训琪看来,其实真的没什么的。“我们初二的学生暑假去清远一个山坳坳的地方,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炉灶,他们要在那里进行野外生存一周,照样活得好好的。但这些学生会一辈子都记得他们吃过的这些苦,如此艰难都过来了,以后遇到的任何苦都不算什么了。所以学校要不断创造给学生吃苦的机会。”

  突破“填鸭式”教学 个性化指导对学生因材施教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国内仍处在师授生受的“填鸭式”教学的年代,华附就在王屏山老校长的带领下,率先开展了以“启发式”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当时王屏山曾对学生们说,“1+1=2谁都会作,大家得了100分也不会高兴,因为这贬低了自己的智商。”因此,华附人从不把分数高低看得非常重要。

  从“分数”中解放出来的华附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中。从初一开始,不少华附的学生就会买来《趣味数学》《趣味物理》等书籍,主动找到一些奥林匹克赛题来做。华附的这一传统也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华附的特色之一。1993年,华附奥林匹克学校正式成立,为广东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输送众多优秀苗子,迄今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累计取得了14枚金牌,在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奥赛、国际地理奥赛、亚洲物理奥赛等学科竞赛中共获17枚金牌,也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输送了千余名优秀毕业生。

  华附对学生教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提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即对成绩好的学生“锦上添花”,也对成绩差的学生“雪中送炭”。自80年代以来,华附积极探索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管理模式下实施“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方式,并最早在全国普教系统中实施“按程度分层次教学”,即部分学科按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不同程度组织教学。这一时期,有两位学生获准“跳级”,一批学生获准免修某些学科。

  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国家必修课程外,华附开展了非常多元的、系统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新学期,华附为学生开设了133门选修课,学生可以报5门,最后由电脑随机定2门。诸如《学生公司》《金融趣闻与奥妙》《石头艺术》《茶艺》《视觉机器人的研究与制作》等等,上百门选修课总能让学生找到?自的兴趣点。姚训琪谈到:“如3D打印、金融学、智能汽车等这些课程都是跟时代前沿的科学有关联,科技含量不一定最高,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学,是基础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能够启发他对科学、人文的向往。”

  学校教育改革离不开一线教师的观念革新和改革实践。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大胆进行改革实践,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室”,并从1978年9月开始,就在初一、高一年级分别开设了一个教学改革实验班,前后坚持了近十年的循环验证实验研究。华附还在省内率先进行了个性化学生发展指导的探索,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入手,逐渐构建起成效卓著的学生发展指导华附模式,学生发展指导研究课题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华附与科大讯飞合作创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敢为人先百卅芳华引领教育改革新风气

学生自主社团 从兴趣爱好到职业生涯规划

  10月13日,华附迎来一年一度的社团开放日,聚清园里人头攒动,从状元桥上演着街舞表演、独唱、cosplay等节目……华附各个社团就像赶集市一样,早早地不好展板,精心设计了游戏环节和社团展现形式,以此吸引更多学生驻足。自2011年起,华附的社团开放日活动已经办到了第八届。对于华附人来说,社团开放日就像一场盛大的party,也是社团使出浑身解数招聘人才、提高知名度的舞台。

  华附的校园里不乏学霸,华附每届500多名毕业生,其中1/10考取了国外高校,每年30人考入清华北大,超过六成学生进入985高校。但“该学习时就刻苦地学,该玩的时候就尽情疯狂地玩”更是华附人奉行的原则。今年高考过后,华附官微上就有位已经毕业的校友就留言:幸亏华附的重本率没有100%,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兴趣爱好的空间。华附老校长玉屏山也有句话广为流传,“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良好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学生成才的关键。

  华附的社团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六十年代。当时刚刚有了半导体收音机,但价钱十分昂贵,华附的无线电小组安装的是电子管收音机,一些学生利用自己省吃俭用剩下的钱,到商店购买二极管、三极管、电容、电阻等器件,自己缠绕线圈、做变压器,自己设计、安装半导体收音机。据了解,华附目前为止有33个社团。姚训琪说,我们的社团不在多而在精,更突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管理,比如华附电视台和直播团队都要负责每年的“华附春晚”全球直播,所有的工序和技术全部由学生自我完成,他们已经成为华附社团的一张名片。

  参与课外活动也不仅仅是培养兴趣而已。姚训琪认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在校的学生如果仅仅跟知识打交道,以后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为什么鼓励学生去参与社团活动,为什么学校有许多让学生参与进去的“节”,在参与的过程中,价值观、责任感等才能慢慢培养起来。“这种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学习状态才是培养未来人才最重要的手段。”

  在课堂外的丰富活动中,华附成就了不少以后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或精英。华附2001届校友于盈在学生时代曾是华附电视台的第一任台长,她说自己当时“真的是废寝忘食,一下课就冲过去工作”。如今的于盈也成功将自己年少的兴趣变成理想的职业,2006年加入凤凰卫视先后担任过记者、主持人和电台台长,2017年任《领航者》制片人及主持人,今年还被提名为“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

  “学生加入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是非常投入的,他们觉得在这个地方不仅张扬了个性,还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他觉得这个兴趣爱好可以成为今后的人生特长,他还会进一步去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包括大学的相关专业。”姚训琪谈到,我们把社团和选修课程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兴趣爱好到特长到以后的人生规划。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华附就开始做生涯规划指导了,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打造智慧校园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十年来,华附也坚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此,华附建成广东首座互动式数字天象厅,成立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将每间课室都打造成适合个性化学习的智慧课室。近年来,华附以智慧校园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据了解,华附实施了校园网络扩容提速工程,将校园接入互联网主干网,带宽提升至1G,并实现了电信光纤部署到每个教室,且每个教室带宽不低于100M。华附逐步将校内所有课室都升级改造为智慧教室,内部配备高清智能录播系统和一体机设备。同时逐步完成初中所有课室部署智慧课堂软硬件设备,为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并逐步实现对课堂全过程进行动态数据采集与诊断评价,从而为建立学业大数据采集中心,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空间、设备和信息技术支持。

  基于智慧校园的教学数据,华附还将建成“基础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探索中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未来,在建成数据库里,包含课堂、作业、考试、课外学习、考勤与作息以及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培养等相关数据的教育行为,甚至还可以对有奥赛特长的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解答“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奥赛”。

  去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今年4月,华附率先启动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表情录入其中,当特征提取成功后,接下来当再做出发笑的表情,机器人便会自动识别。不仅如此,学生们通过平板电脑多角度地拍摄钢笔、尺子等物件,并在电脑上对其进行标注。而且,通过反复采集、识别信息,然后利用深度学习制作AI模型,机器就可以识别这些物件。

  12月13日,总面积为145平方米的华附STEAM创客教室也正式揭牌。据了解,该创客教室也集中体现了“智慧校园”的设计理念。整体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教室的设置理念,采用学生实操一体化的互动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整个教学区前后还融入了智能录播系统,教师可以一键启动全自动跟踪录制,一键连接多个互动教室,一键切换互动课室;融入了平板电脑教学,老师可以将录制好的资源分享到智慧课堂云平台上,学生们通过平板或者电脑就可以自行学习。

  下一步,华附将会进一步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早在2008年,华附已通过在线教育的研发和学校数据平台的搭建,让珠江中学等多所学校享受到华附的优秀教育资源。据了解,华附目前还计划将华附老师们对教学的理解,浓缩成8~10分钟的微课,放到互联网上免费对社会开放。也就是说,未来不管是不是华附的在校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都能上华附的名师课。

  “在新时代,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已不是华附最引以为豪的资本,它还有一个更艰巨的使命:守住初心培育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时代新人,以开放的姿态把卧虎藏龙的‘秘笈’公之于世,让更多学生享受到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姚训琪说。

  知名校友忆母校

  姜伯驹

  华附1953届校友。数学家、拓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毕业的时候,正值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升学填报志愿时,不知道什么热、冷门专业,不知道什么一本、二本,少了很多纠结。大家都根据国家的建设需要和自己的兴趣志向,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大潮中。现在建功立业的天地更广阔,探索创新和团结协作更重要。华附的学生应当抓住时机,踏实奋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强大而读书。”

  钟南山

  华附1955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疾病专家。2016年,他被中国工程院授予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成就奖。

  “华附是一所培养精英人才的学校,精英人才的特点不光是个人能力强,而且能调动身边的力量,共同完成目标。作为精英,就应该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带领团队往前走。华附学子不但要有理想,还要有梦想;不但要有要求,还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激情。希望华附学子和我一起,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郑南雁

  华附1987届校友。2000年加盟携程旅行网。现任铂涛酒店集团联席董事长兼首席品牌建构师。

  “我对华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哪怕明天考试,你现在在踢球,你就认真踢球,不要想着明天考试的事情;踢完球,去洗澡,洗完澡上晚自习,然后就再也不要想踢球的事。我后来读大学跟大学同学交流才发现,只有华附会刻意训练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其他学校都没有,都觉得太新鲜了。”

  梁豪兆

  华附2001届校友。广东奥林匹克学校六年培养出来的物理竞赛学生。2016年,入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青年科学家奖。

  “华附的奥赛经历,为我们最终走上科研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当时学习的知识扎实全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培养了对未知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中学的竞赛题目往往都不能直截了当地知道答案,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反复推敲、反复尝试、反复讨论,最终才能得到结果。说实话,这个过程充满着乐趣和成就感。正是带着从中学时候培养的这份对未知问题的浓厚兴趣,自己逐渐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李梅里

  华附2007届校友。全奖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攻读声乐硕士学位,这是该校八年来唯一录取的假声男高音。

  “原本以为到了高三,大家会把课外活动都停了,一心一意备战高考,没想到华附很多学生依旧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很多合唱团的学生到了高三依旧坚持,因为我们认为唱歌很快乐,也是紧张学习的调剂和释放。华附给你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帮助,但她不会去逼你去学习。反而我们都会很自主地学习,而且老师都非常负责任。”信息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