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广州新闻 东莞新闻 珠海新闻 汕头新闻 韶关新闻 佛山新闻 江门新闻 湛江新闻 潮州新闻 肇庆新闻 惠州新闻 清远新闻 中山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黑龙江牡丹江:违建投诉百日无果,城管称“找不到人”

黑龙江牡丹江:违建投诉百日无果,城管称“找不到人”

发布时间:2015-09-25 15:31:26 | 来源:未知
于长海依仗他在阳明区某要害部门工作的侄子的权势,强占我的厂房设备,违建4000多平米的厂房,我实名举报,可3个月来,阳明城管分局办案人员居然一再地以找不到人为借口,不对他以及违法建筑采取任何措施,而他几乎天天就在村里还经常在厂子里。仅在8月份,

  “于长海依仗他在阳明区某要害部门工作的侄子的权势,强占我的厂房设备,违建4000多平米的厂房,我实名举报,可3个月来,阳明城管分局办案人员居然一再地以‘找不到人’为借口,不对他以及违法建筑采取任何措施,而他几乎天天就在村里还经常在厂子里。仅在8月份,我就在厂区看见他多次并立即告知办案人,办案人每次都口头答应‘马上到’,但我每次都苦等1个多小时(汽车从城管分局到现场正常行驶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也不见他们的影子。其实,那4000多平米的厂房是否属于违建,去规划局查一下就一目了然了。”2015年9月21日,接到牡丹江市阳明区铁岭镇居民丁建宝投诉的记者,赶往事发地,进行了采访,而记者第一次去工厂,就遇到了于长海。

  投诉人:阳明城管分局不作为、包庇袒护违建人

  “除了不作为,除了包庇袒护于长海,再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说起阳明城管分局,坐在记者对面的丁建宝显然有些激动。

丁建宝在牡丹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阳明分局门前向记者反映情况

  记者摆手示意他冷静之后问:“你是怎样与于长海产生关联的?”

  “这得从我与他的弟弟于生海的合作说起。”丁建宝称。

  “于生海的二哥是铁岭镇一村主任,他曾租用一村的水磨石厂和马棚,于是就拿出700平米场地与我合作搞地板木皮加工厂,我出资建厂房、购置主要设备。2013年6月1日,我与于生海签订了经营合作合同,我们沿用了于生海的澳运木业制品厂的老名字。”说着,丁建宝把他与于生海签订的《合作经营补充协议》递给了记者。

  “自2013年6月开始,我翻建厂房,购置设备,共投入了近200万元。12月,工厂开始生产。但接着,就发生了让我震惊的事情。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于生海与四哥于长海在2014年7月签订了一份转让协议,将自己租赁村里厂房、场地等全部转租给了于长海。”说罢,丁建宝把于生海与于长海签订的《个人独资企业转让协议书》交给了记者。

于生海与于长海签订的转让协议

  “在6月份区政府便有了在此地开发的意向,并开始仗量土地还禁止私搭乱建。”丁建宝称:“而于长海就凭着这份转让协议,大张旗鼓地抢建厂房4000多平方米,他的目的就在于套取国家动迁补偿款。”

  “这厂房是于长海去年建的,到年底也没完工。”牡丹江市居民程龙称。程龙的说法,得到了牡丹江市居民罗方平的证实。他俩都是奥运木制品厂的老客户,并且都认识于长海。

程龙(左)、罗方平接受记者采访

  “当地的动迁补偿有怎样的标准?”记者问。

  “每平米在2000元左右,仅仅这4000多平米违建,就可获得千八百万元的补偿。但于长海并不满足,他还要强占我的厂房、设备。”丁建宝称:“自2015年初,于长海开始入厂阻止我们的正常生产,工厂被迫停产。1月25日,他还带一帮社会闲散人员,堵住了工厂大门。于生海闻讯赶来,却无效。

  丁建宝的说法,得到了于生海的确认。

  “厂子的设备是老丁的,他(于长海)应该协商,扣咱东西没理。”于生海称。

  “无奈之下,我只好报警,出警的警察说这是经济纠纷,让我到法院起诉。我不能认可这种说法,于长海堵门强行阻止我生产,这不是刑事案件吗?!我跟他们打什么官司?!”丁建宝称。

  “我的工厂被于长海强占,设备也不让拉出来,我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与依靠,给我的生活及精神上造成了重大伤害。我77岁的老母亲做直肠癌手术,我只好借钱,我儿子上大学交学费,我只能借钱,现在我只能靠亲朋好友资助勉强度日。”丁建宝说着声音哽咽起来,眼角闪着泪光。

  “我多次向有关部门求助、举报、反映,但都没人管。”丁建宝称:“6月,我到市城管局实名举报于长海违建,他们立案了,并要求阳明城管分局查办,可分局就是不作为,竟然以找不到人为借口,拖延敷衍。”丁建宝称。

  “于长海几乎天天在家还经常到厂里忙活,如果分局真想找,怎么可能找不到?! ”陪在丁建宝身边的一位中年男子称。

  “你以找不到人为借口不作为,那么,我给你找人,我看你怎么办!于是,我和朋友就在厂子附近盯着于长海,仅在8月份,我就多次给姚文立、杨喜斌打电话报告于长海在厂里的情况,他们口头说‘马上到’,可我们每次都等了1个多小时,都不见他们的影子!可见,他们并不想找到于长海!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丁建宝称:“3个月了,我去市城管局和阳明分局十几次追问,每次都被以找不到人为借口推回,我就这样被他们逗着玩了3个月!照这样下去,恐怕一辈子也找不到于长海,那么案子就这样不了了之吗?如果你真想办案,去规划局查一下不就明白了那4000多平米的厂房是否属于违建了吗?!”

  “阳明分局的行政不作为,应该被追究,他们包庇袒护于长海,应该受到追究,于长海的违建,应该被拆除,他霸占我的财产,要还给我!”丁建宝脸色涨红地说。

  牡丹江市城管局:案件在调查中

  9月23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了牡丹江市城管局,找到了规划科的韩科长核实丁建宝反映的相关情况。

  韩科长告诉记者,丁建宝报案后,立案了。目前正处于调查阶段。

  “目前周边排查差不多了,我们得见到这个人,我们积极出现场,进行摸排。他(丁建宝)说车在,但车在不见得人在。”韩科长称。

  “那4000平米建筑,是否属于违建?”记者问。

  “现在定性不了。”韩科长称。

  阳明城管分局:始终找不到当事人

  “3个月过去,案件进展如何?难道真的如丁建宝所反映的那样,阳明分局办案人员以找不到被举报人为借口消极办案?”带着疑问,记者在结束对市城管局的采访后,立即赶赴分局。

  姚文立副局长接受了采访。他告诉记者,接到丁建宝的举报后,就到现场核实了,于长海在外地,始终没有找到他。

  “我们找到了村书记,村书记证明他(于长海)在外地治病。”姚文立称:“我和杨喜斌大队长去的,有录音录像。村书记答应,如果于长海回来了,就在第一时间报告。”

  “丁建宝反映,你们说找不到人,他在8月份,就有三四回向你们报告说在厂子里见到了于长海,你们说马上到,但等了你们一个多小时你们也没到!”记者说。

  “没有!我和杨喜斌都到现场了。你问厂子里的工人城管局来过没有,他们肯定答复来过N次,不下100回了!”姚文立称。

  “3个月共90天左右,城管分局去了不下100回,这可能吗?”记者于是对姚文立说:“你确定一下,去了多少次?”

  “不下30回。”姚文立改口说。

  “于长海盖的房子,是否属于违建?”记者问。

  “村委会是这样说的,土地是村集体的,租给了于长海,有一年牡丹江雪大把房子压塌了,经村委会同意,于进行修缮,面积增加了一些。”姚文立称。

  “违建须经哪些部门认定?”记者追问。

  “那要看土地性质,再看有没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姚文立称。

  “哪些相关部门审批?”记者继续问。

  “市规划局。”姚文立称。

  姚文立随后向记者表示,市城管局党委非常重视,多次要求城管分局抓紧处理。

  “现在找不到人,我跟丁建宝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环境越来越好,任何执法部门都不会不作为,请相信党和政府,违章建筑一定深挖出来,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姚文立称。

  于长海:于长海去西安了两天后回来

  “真的如姚文立所说的那样于长海在外地?那么,丁建宝为什么坚称于长海就在村里,并且经常在厂子里?事实究竟怎样?于长海所建造的厂房现在情况怎样?”带着疑问,记者从分局出来,就立即赶往现场。

  为了搞准情况,记者要求丁建宝到现场把于长海所建厂房指给记者,记者再行求证。

大门之内,就是丁建宝所举报的违建厂房

  到达现场后,记者看见澳运木业制品厂大门紧锁,透过网状大门,记者看见距离大门十多米远的数十米长的一栋高大的厂房。丁建宝告诉记者,此厂房面积约1800多平米,就是于长海搞的违建。

  “原来这里有130平米的倒塌的破房子,于长海就在这基础上建成了2000多平米的厂房!”丁建宝称:“即使原来的破房子有审批,他私自建的2000多平米,不也属于违建吗?!”

  随后,丁建宝又手指马路另一侧的厂房说:“这2000多平米厂房,也是于长海搞的违建。”

  为了核实情况,记者从侧门来到了门卫室。一个长得与于生海酷似的人让记者一怔。

  

 

自称李军的于长海

  反复问他姓名之后,他自称李军。李军告诉记者,这栋厂房,是于长海去年建的。

  记者向他询问于长海是否在厂里,他说于长海不在。记者请他立即联系于长海接受采访。

  他走到一边,掏出手机打了一会儿电话后说于长海去西安了,两天后才能回来。记者立即请他与于长海通话,以便电话采访。

  他又走到一边打了一会儿电话。之后就说,电话采访不方便。

  说着,李军离开了厂子。

  拍照取证之后,记者正准备乘车离开。这时,丁建宝打来电话说,那位自称“李军”,长得酷似于生海的人,就是于长海。

  记者随后向于兵、程龙、罗方平等人求证,看过记者拍摄的李军的照片后,他们都说,此人就是于长海。

  毫无疑问,本案并非十分疑难,那么为什么阳明城管分局3个月“找不到人”而记者仅去了一次就撞上了他?这纯属偶然吗?记者相信,如果阳明城管分局真的奉行群众之事无小事的理念,切实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本案几大疑点“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就不会太遥远。

  对本案的走向,记者将持续关注。(中国精英网/赤子杂志社深度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