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网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新闻 > 南雄新闻 > 南雄开展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南雄开展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发布时间:2014-08-25 13:43:45 |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小戏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南雄市是粤北采茶戏发源地之一,它唱腔优美、淳朴幽默,又充满生活情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该市文化部门启动了国家级非遗采茶戏进校园行动

南雄开展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小戏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南雄市是粤北采茶戏发源地之一,它唱腔优美、淳朴幽默,又充满生活情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该市文化部门启动了国家级“非遗”采茶戏进校园行动,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南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近距离感受南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采茶戏的独特魅力,试图改变采茶戏后继无人的窘况。

  日前,记者走进“南雄采茶戏进校园”的试点学校南雄一小,看到该市文化馆派出的专业采茶戏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采茶。尽管是暑假期间,天气酷热,但现场仍有20多个小孩在学习采茶戏。只见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独舞、对舞,表演载歌载舞,形态健美,刚健敏捷,不仅活泼优美、轻松奔放,还富有乡土气息。活动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这么好的文化艺术,如果不学习就可惜了。”赵阿姨正在学习班外看着女儿温世瑢跟着文化馆的采茶戏专业老师学习基本功。赵阿姨告诉记者,女儿从小就喜欢舞蹈,她也从女儿读幼儿园开始就让她学习舞蹈,有一定的基本功。当知道文化馆免费培训采茶戏时,赵阿姨马上给女儿报了名。“她对采茶戏很感兴趣,因为奶奶爷爷在家里经常看采茶戏影片,她小时候也会跟在他们身边看。我们帮她报名学习,她可开心了。”现在温世瑢跟着文化馆的老师学习采茶戏手位、采茶圆场等基本功时,很快就上手了。

  记者了解到,该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校园活动。试点学习班如今已有30余名二至四年级的小学生参与学习,由文化馆派出4名有教学经验的采茶戏演员每周到学校上两节粤北采茶戏培训课,通过言传身教,使“粤北采茶戏”传统戏剧传承后继有人。

  “青少年对于事物的好奇心浓烈,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勇于探索,接受能力也很强。”南雄市文化馆馆长李子亮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小学生开始试点,是因为小学生学习时间较为宽松,而他们的可塑性更强。“就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小时候没有兴趣,长大可能就更没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认知,并增强青少年的家乡自豪感。

  该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卜小燕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雄几代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和生命精神的积淀,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接触到那些优秀的家乡文化时,将被它们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以及意义非凡的内在价值所震动,这对增强家乡凝聚力,培养家乡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酵化作用。

  李子亮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雄采茶戏传承上的计划是从南雄一小开始试点,逐步推进到南雄市各小学,最后向中学推广。“老一辈的采茶戏大师渐渐减少,会这种曲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传统的文化不应该流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南雄采茶戏能一代代流传。”今后,他们也逐步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顺香火龙、省物质文化遗产龙船歌等逐步向学校推广。

  据了解,采茶戏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产生于粤北客家地区,是在粤北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流浪渊源可溯至唐宋,盛行于明代嘉靖期间以后,粤北采茶戏因多以旦、生、丑三脚色表演,俗称“三脚班”又叫“唱花鼓”“唱花灯”,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江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又因定弦不同而分为北,南两三分路,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来双采用板式产业化的方法,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现将收集传统剧目一百五十个,其中《补皮鞋》、《装面眉》、《阿三戏公爷》,是久演不衰,大众喜爱的传统剧目。

  粤北,位于南岭山地的中段,包括韶关和清远,是广东省聚集最多奇特景观的地区,也是客家人主要迁居地之一。这里不仅盛产茶叶,那淳朴幽默、充满生活情趣、唱腔优美带有客家风味、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采茶戏,也犹如一朵烂漫的山茶花,在这美丽的山区绽放,富有异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原标题:南雄开展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版权及侵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